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介

时间:2009-06-05  阅读:    我要评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1999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中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区域、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在上述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方面做出了社会公认的、不可替代 的贡献,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发展的方向与水平。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现有职工540人,其中科技人员452人,研究员102人、副研究员和其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1人,进入知识创新工程352人。吴传钧、孙鸿烈、阳含熙、刘昌明、郑度、陆大道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石玉林、李文华、孙九林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该所工作。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设地理学和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地理学一级学科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生态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培养点。目前共有研究生导师17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8人,硕士生导师95人;在学研究生597人,其中博士生375人,硕士研究生222人,外国留学生3人,台湾籍学生1人,在站博士后126人。连续多次被中国科学院评为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知识创新目标和战略定位为:通过对陆地表层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人流和信息流的综合分析,研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陆地表层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迁移转化规律与形成演化机理,及其与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地球表层系统和人地系统动态机制及各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机理;发展以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陆地表层系统与人地系统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创新和发展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此同时,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持下,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瞄准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生态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国家需求,在资源持续利用、环境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地球信息与数据集成及信息共享等领域,开展综合性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解决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重大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努力把研究所建成为国家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地球信息科学的重要创新基地;国家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战略咨询与科学决策的信息库、知识库、思想库;国家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地球信息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国家全民地理知识普及的核心基地;国际一流的地理、资源与地球信息科学综合研究机构。
根据知识创新目标,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确立了“2大长期科学推动计划、8大国家重大项目推动计划、7个重点学科领域”的学科发展格局。两大长期科学推动计划为“陆地表层系统关键过程与多要素相互作用机理”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8大国家重大项目推动计划为: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区域差异及人类弹性适应气候变化研究;中国自然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机理和生态修复机制;地域功能区划与城乡区域发展研究;中国可运输资源消耗时空格局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基于地理格网的时空地学过程模拟系统;气候变化对中国重点区域水资源影响及适应性对策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与增汇机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研究。7个重点学科领域为:自然地理与全球变化研究;人地系统与区域发展研究;自然资源研究;地球信息机理与系统模拟;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研究;生态系统综合研究;农业政策研究。
根据学科布局,所科研组织体系由自然地理与全球变化研究部、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三个研究部、三个重点实验室和一个研究中心”构成,在其体系内组建有26个学科团队(研究室、中心、站)。
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中国科学院新时期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了创新基地建设与科研平台建设,促进了研究所的学科建设和各学科方向的交叉融合,有力提升了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2008年,全所承担在研项目共639项。新争取项目297项,其中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3项、课题4项;863重点项目1项;973课题3项;科技重大专项2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36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科院重大项目2项、方向性项目4项、其他项目5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经费在100万以上的其他国际合作项目5项。另有一批部门、地方及国际合作项目等。
    面向国家需求的应用研究与社会公益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2008年,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积极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在面向国家需求的应用研究与社会公益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关于应对环境危机、保障国民健康与生存的报告》、《汶川地震极重灾区耕地损毁评估与受灾农村人口转产或迁移建议》抗震救灾系列建议、《关于2008年中国洪涝灾害的风险分析与对策建议》、《关于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发展与改革的政策评估与建议》等30份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或被中办、国办刊物采用。
 
    2000年以来,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推动了各学科领域前沿研究,学术发表厚积薄发,2001年全所国内发表论文344篇,位居全国研究机构国内发表论文数第一,其被引用数在全国研究机构中高居第4位。2002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20篇,其中SCI和SSCI收录论文62篇。2003年发表SCI和SSCI论文75篇。2003年发表国内论文数量排名高居研究机构第1位、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研究机构第2位、SCI收录地学论文数量居研究机构第11位。2004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50篇,其中SCI和SSCI收录论文81篇。2005年发表SCI和SSCI论文189篇。2006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180余篇、EI及ISTP论文30余篇;出版科研专著29部;申请国家专利4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8项;完成31项软件登记。2007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SSCI刊物收录论文140余篇、EIISTP论文30余篇;出版科研专著17部;申请国家专利3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6项;完成15项软件登记。2008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800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194篇、EI及ISTP论文73篇;出版科研专著33部;申请国家专利16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项;完成22项软件登记。参加完成的“北太平洋鱿鱼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渔情信息应用服务系统”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另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持续发展,2008年派出303人次,接待外宾401人次,主办召开11个国际会议,举办23场国际学术讲座和2个国际培训班;新争取21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8个国际会议或活动资助项目,与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研究机构或大学新签署6个合作协议。继续开展中外联合机构的建设工作,与美国佛蒙特大学共同设立了中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心。一批科学家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王五一研究员新当选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席,刘闯研究员荣获2008年度CODATA(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奖。经中科院推荐,该所客座研究员、一直致力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教授Scott Douglas Rozelle荣获2008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挂靠该所的国家一级学会有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IHD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GCP(全球碳计划)亚洲区域办公室和GLP(全球土地计划)北京节点办公室也设在该所。
    主办的刊物有《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中国国家地理》,还与国际《AMBIO——人类环境杂志》合作,负责该刊的中文版翻译和出版工作。2008年度所办科技期刊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地理学报》被引频次在地理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一,《自然资源学报》影响因子在环境科学技术类期刊中排名第一,《地理学报》和《自然资源学报》继续被列入“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均再度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的光荣称号。《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资源科学》荣获“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称号。《中国国家地理》被评为中国品牌媒体100强之最具品牌价值期刊杂志十强。
 
院士名录:
 
 
环境科学之家(http://www.eschina.org.cn/
 

本栏目最近更新

2013年美国大学环境/环境卫生工程专业研究生排名(Environmental / Environmental Health)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简介
科技部教育部认定1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简介
我国将在中山站建设极区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
国际太阳能技术科学院正式落户山东德州
关键词:中国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service#environmentor.cn(请将#改为@)。

来源:  作者:  (环境人 Environmentor.Cn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评论在审核通过后才会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