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白鳍豚在洞庭湖已功能性灭绝

时间:2009-07-07  阅读:    我要评论:

 
成长的烦恼:白鳍豚在洞庭湖已功能性灭绝
 
  说起中国的淡水湖,不少人都想到太湖、洞庭湖。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两湖”正各自经历“成长的烦恼”。
  太湖的流域横跨江浙两省,城市化率目前已经达到52.9%,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2007年,守在太湖边的无锡市爆发了让人震惊的蓝藻污染,一度饮水困难。
  湖南的洞庭湖区经济虽然不及太湖发达,但人们发现候鸟的数量在下降,连带长江“特产”江豚不加保护也可能步向灭绝。此外,杨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湿地生态系统朝着森林生态系统转变,同样让人头痛。
  
  守着太湖却喝长江水
  2007年的5月酷暑难当。守在太湖边上的无锡人怎么也没想到,自家喝水都成了问题。因为蓝藻疯涨,一夜之间,拧出的自来水全是一股腥臭味。今年,记者到访无锡市区景丽东苑,温家宝总理两年前就造访过这儿,听取大家对太湖蓝藻暴发的看法和建议。小区162栋的张先生一边忆起总理来访,一边不忘对记者说:“现在自来水是清澈的,水质正常。”
  清澈的背后,是当地完成了长江供水一期工程,无锡人开始进入共饮太湖水和长江水的时代。
  蓝藻暴发也改变了李源华(化名)的生活。2007年他还是太湖边上的渔民,而现在打捞蓝藻成了他的新工作。在三山湖渔港路一段政府划定的打捞区,太湖仍然漂浮着呛鼻的蓝藻,李源华告诉记者,他和其他渔民就在湖边十几艘木制渔船上工作。打捞队员的任务是每天用人工的方式把成堆的蓝藻网住,搬运到船上再静待处理,打捞报酬70元/人,大家都抢着干。
  无锡去年投入治理资金89亿元,推动控源截污、打捞蓝藻、调水引流和泥底清淤。今年,太湖污水治理工程将达到700项。

  渔民不渔按月领补助
  太湖自古以渔产著称,银鱼、白鱼和白虾更是天下闻名。无锡其他渔民的生计今又如何?在渔港路旁,64岁的老渔民炎福正在湖边晾晒一大盘鱼虾,从它们的个头看太湖现时的水产还很丰富。
  “为了治理太湖,现在渔政部门不准搞围网养殖,今天搭起围网,第二天就有人来处罚。”如今,炎福每月领取1000元的生活补助过日子,但是过惯了渔猎生活的他现在还会趁着夜色悄悄到太湖里捕鱼。政府会不定期许可捕鱼,为了识别资格,船身会漆成统一的式样。“在不许打鱼的日子如果被抓,可得罚5000元呢!”

  长江里的江豚只剩1800头
  告别太湖,记者来到了洞庭湖,碰到了一群特殊守望者。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参与资助下,岳阳的“采桑湖管理站”肩负起监测、巡护东洞庭湖和对外宣教的任务。管理站一堤之隔,是浩浩荡荡的洞庭湖。40岁出头的岳阳人高大力告诉记者,算他在内一共6个人守护着约2万公顷的洞庭湖。
  高大力说:“前几年渔民过度捕捞,甚至出动一网打尽的迷魂阵、电打鱼、抽干水等野蛮方法,最近政府在推行禁渔期,其间给予渔民补助,今年的落实效果就比以往都要好。”
  在管理站的二楼,记者发现福尔马林药液浸泡着一具江豚的尸体,它柔软的身体仍然栩栩如生,嘴巴天生就像是在微笑,可是双眼却似在诉说着对世间的不舍。江豚又被亲切的叫做“江猪”,高大力说这条江豚死时才大概1岁,在发现它尸体的时候肚皮上有伤痕。由于湖上挖沙船产生噪声,干扰了它们的声呐探测系统,不排除江豚是被螺旋桨打死的。
  江豚是一种性情活泼可爱的国家2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基金会统计,在16年前长江起码还有2700头。如今,长江中江豚约有1800头,而洞庭湖里的江豚数量也在下降,约150~200头,降速超出了预计。江豚的“远房亲戚”白鳍豚在洞庭湖已经称得上是功能性灭绝了。
 
环境科学之家(http://www.eschina.org.cn/
 

本栏目最近更新

PM2.5尚未解决,臭氧又开始肆虐——中国空气污染现状
中国抗生素污染威胁生态和人类健康
转基因“科普”为什么这么难
《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
2014年中国十大生物质能发电公司
葛剑雄:环保领域科研工作应防止功利化
关键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service#environmentor.cn(请将#改为@)。

来源:  作者:  (环境人 Environmentor.Cn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评论在审核通过后才会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