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时间:2009-12-09  阅读:    我要评论:

时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2月7日至18日的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将就2012年后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作出安排。尽管一些人对哥本哈根峰会并不持乐观态度,但是一些如下所述问题的基本性框架将达成约束性共识。这里我们就这些关键问题作一些分析。

  《京都议定书》的延续问题

  目前的谈判是在两个框架下运行的一个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框架,一个是《京都议定书》框架(美国参加的是前者)。发展中国家倾向于延续《京都议定书》。而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希望取消《京都议定书》另起炉灶,建立一个新的体制。美国实际上在气候体制制订上有自己的私心,希望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延续其领导权,制订一套以美国为主导的气候制度,尤其希望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大国纳入其减排体系。

  《京都议定书》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精神的良好体现。而且一些机制的运行也日渐成熟,积累了许多经验。另外,取消《京都议定书》,实际是对第一阶段执行责任的亵渎。很多签订目标的发达国家,从目前来看,无法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的目标,通过执行新的体制,也就模糊了过去没有履行的责任。

  发达国家中期目标的力度与执行

  目前发达国家都提出了2020年的中期目标。总体来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整体减排力度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中提出的,将温度稳定在2℃以内的目标相差甚远。要将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ppm以下保证不超过2℃,IPCC基于一些科学研究指出,发达国家整体需要到2020年低于1990年排放水平25%~40%。但是根据相关报告,如果按照目前各国提出的目标,发达国家整体2020年比1990年排放水平会低11%~18%。

  另一方面,各国的目标在具体的执行方案上存在一些分歧。例如在基准年份上,美国选择2005年,欧盟为1990年,这里面颇有玄机。同样的减排目标,以2005年为基准,到2020年美国减排17%,欧盟减排14%;而如果以1990年为基准,到2020年美国减排4%,欧盟减排20%。如果以2005年为基准,实际模糊了过去的责任。还有在使用国际抵消方面,应该有多大的比例来自国外的减排,这样的问题需要在哥本哈根峰会上明确。如果大比例的抵消来自国外,即使发达国家整体制定了2020年比1990年排放减少40%的目标,也无法实现2℃的目标。同时,按照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具有“可比性”的要求,会进一步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中明确。

  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责任

  《巴厘岛行动计划》描述了发展中国家开展温室气体减缓行动的问题:发展中国家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在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国内减缓排放行动。而发达国家提供的上述支持,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都应该是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证的。

  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估计发展中国家会面临4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到2020年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峰值或者拐点年限,三是到2050年的长期目标,四是如何对这些减排行动实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贡献非常显著。例如中国在2007年就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十一五”节能20%目标,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印度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24%;巴西到2020年将减少排放9.75亿~10.62亿吨二氧化碳,在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计划”中规定减少森林砍伐80%的目标,这将减少5.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些目标已经远远走在了《巴厘岛行动计划》的前面。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资金支持水平、捐助国和受赠国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资金的管理机构,运行规则等等都是需要讨论的问题。由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需要大量的成本,贫穷国家和地区也往往是承受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因此大量的资金支持是必须的。

  技术转移争议较多。目前成功的技术转移案例也不多见。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由,不愿意将技术与其他国家分享。同时很多技术来自企业,如果进行技术转移,如何保证其利润获取,进而保证下一步的研发,都是其考虑的问题。

  国内一些专家也认为,即使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转移,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承接能力有限,引进的设备技术的更新替代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花费;另一方面过分依赖技术引进,一定程度上会妨碍我国技术的自主创新动力。但是,技术转移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是需要的,这是一个如何达到平衡点的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能保证减排成本的降低,又能不影响技术创新;对发达国家来说,既能保证技术转移和持续创新,又能保证一定的利润。

  能力建设支持非常重要。在温室气体排放的检测、气候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低碳技术的开发和部署、减排效果评估等等方面,发达国家都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高效、低成本和可持续的减排很有帮助。能力建设实际是资本、技术、人才和组织的综合保障。

  总之,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存在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但是气候峰会产生的规则将对整个世界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遏制那些不利于我国持续发展的规则的出现,例如碳关税;同时积极推进全球的实质性减排行动。需要指出的是,气候变化已经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而是微观经济中每个企业面临的现实战略问题。

  企业最终是国际应对气候竞争中的主力军。随着国际气候规则转换为国内的节能标准、税收源和出口限制因素,这种竞争就变得更为实在。因此气候变化不仅出现在政府对话和政策文件中,更要体现在企业战略中。中国企业应该从现在开始,在品牌、技术、产品的整个企业流程中实施低碳化,走低碳企业的战略。
 
 

本栏目最近更新

PM2.5尚未解决,臭氧又开始肆虐——中国空气污染现状
中国抗生素污染威胁生态和人类健康
转基因“科普”为什么这么难
《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
2014年中国十大生物质能发电公司
葛剑雄:环保领域科研工作应防止功利化
关键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service#environmentor.cn(请将#改为@)。

来源:  作者:  (环境人 Environmentor.Cn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评论在审核通过后才会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