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评审经验总结

时间:2012-08-18  阅读:    我要评论:

但现在有些青椒依赖性太强,独立科研能力不足。从很多申请人的前期工作和申请书内容可以看出,申请人在博士期间,在牛校牛人手下工作,可惜只是忙着完成牛人指派的非常具体的任务。以至于毕业的时候,虽然文章也算多,工作成果也算不错。但是一旦离开牛人团队,没有牛人告诉他具体该做什么,就马上不知所措了。我有个朋友,毕业后一两年内都没有看一片同行文献,也不再继续进行任何研究工作。然后在写申请的时候抱怨说自己想不到什么好点子。对这种情况,强烈建议千万不要坐等退休。不管怎么样,一定要保持继续研究。“动”起来。在研究工作的实践中获得灵感。

2. 目标定位问题。很多人写研究目标的时候,有些方向性错误。忙着大谈他要引入什么新概念,发展什么什么新方法。却没有清楚的说明白,发展那个新方法是为了什么?预期能有什么好处?

3. 技术路线问题。结合两种方法进行研究,好像挺热门的路线。但是不少申请人都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要A+B。要记住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很少见到有申请能清楚的分析说为什么A+B就能起到彼此互补的良好效果,有望能够解决什么什么问题。

4. 跨学科问题。跨学科的申请也很流行。但是切记要要把握分寸。
有一个申请。目标不错。方案混乱。就是把另外一个学科的各种热门方法堆砌起来而已。各类新鲜术语满天飞,难道以为这样就能蒙混过关?这又不是一般的校内基金或者其他什么基金,底下的评委都是外行,只能看热闹。
又有一个申请也很典型。我们是信号领域的。其中有一个数学问题算是本领域的难点。这位申请人打算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然后写出来的申请满篇的数学内容。这种申请首先有不对口的问题。是否应该建议他去申请天元基金?这个暂且不论。就研究内容而言,首先我对那个数学问题还有些研究,其次再请数学界同行看过。最终证实外行就是外行,想要以己之短,博人之长。结果可想而知。他的申请在数学同行看来太业余了,凭空想象的成分太多。
所以跨学科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要充分立足本学科。对其他学科内容切记不要想当然。也不要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

5. 自甘分母的问题。有一个申请很有特色。那个申请人是硕士毕业后在公司工作后三年再上博士的。所以他提出的问题来源于他工作中的亲身体会。和那些流于空谈的申请相比,工程背景方面很好。技术路线也有创新。但不知道为什么,申请人惜墨如金。甚至都几乎没有写可行性分析。真想不通,他已经35了。今年是最后一次青年基金机会,还这样敷衍。简直不把自己的事情当回事。虽然最后我是推荐他了,但是其他评议人,完全可以说他不做可行性分析而把他给毙了。这种事情真是让人替他感到惋惜。
另外大家都关心的错字问题,一般来说。申请中的个别错字,完全不会影响我的看法。但今年看到一份申请,实在不认真,敷衍到关键词都写错了。而且那个错误还在申请中多次出现,这个要说不影响我的看法,就是骗人了。

6. 最后是小聪明问题。切记不要耍小聪明。小聪明在很多时候就是大笨蛋。比如刚才提到的堆砌术语的那位。
今年还看到一个RP问题的例子。有个申请人在项目组中一个本校学生都没有。全部都是Q校的学生。而且项目组中并没有Q校的老师。这个第一眼看上去稍显诧异。Q校作为国内最NB高校,显而易见,那里的硕士怎么可能会为其他高校的项目每年工作十个月。但毕竟是青年基金,考虑到申请人那个不入流学校可能没有硕士点(后来发现是有的),就不和他计较了。谁知道后面看到研究基础的时候,他居然大谈说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曾经完成过n个973项目,n个863项目,还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重大专项等等,且拥有海量各类先进设备。我就真是诧异了。想不到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如此强悍。谁料仔细一查询,这都是人家Q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项目好不?顿时愤怒了。小聪明过火了就不好。从简历看,申请人自己从来没有和Q校有过交集,项目组中也没有Q校的老师,那两个Q校的在读硕士,有什么资格把那些Q校院士完成的项目揽在自己名下!这种画蛇添足的行为,完全败坏了对他申请的印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8:

2012管理学部9份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评议总结

一、        主要结果
综合评价优秀2个;优先资助1个、可资助2个,就是说一个给了A但没有优先资助,一个虽只给B但给了可资助。
二、        不予资助项目的主要问题
1.        一个项目的研究问题太大,属于宇宙级的,虽然说得莫测高深但似乎天下管理学研究都不对,就他的研究能解决所有问题。本身没有清楚的科学问题。也许是我的水平不够,姑且保留一点。打住。
2.        一个项目研究问题还算明确,但是对以往的研究只能用类似“不足”这样的笼统评价,并没有具体指出前人研究哪里存在问题。同时,对自己的研究,也就建立在“不足”的根据上,没有具体讲自己有什么新东西、不同之处。逻辑就是,因为前面的研究都“不足”所以我要研究,这个缺点可能是较有代表性的。
3.        有两个项目的基本概念不清。用了两个看起来有噱头的名词,其实并没有清楚的概念,尤其是这些概念的操作性,或者说作为研究变量的可度量性、可观察性非常欠缺。其中一个项目我认为存在“忽悠”的动机,而且非常像是把要出版的一本书的张张节节拿来做研究内容,自科基金申请书居然出现了第一章、第二章、……且共X章之多(想到这个情况似乎以前也有人提过,故而应该没有泄露信息)。
4.        有一个项目碰巧是我最熟悉的领域,因此它的理论基础上的硬伤我能够针对性的指出。如果是不熟悉的评审专家,也许会给他过。这个项目研究者还是很下工夫的,思考的问题也有价值和意义。但是其文献掌握的缺陷,研究中的水平混淆问题比较“硬”,我不能熟视无睹。
三、        主要心得
对于管理科学的项目而言,尤其按我个人的学术理解和水平,我觉得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提高申请通过的命脉所在,就是:研究必须对所要讨论的现象(概念)如何进行观察度量交代清楚。不管是访谈、调查、实验,你要观察什么指标(经济指标、行为指标等等)都必须明确。在每一个概念(在实证研究中就是变量)都有明确的观察度量指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探讨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所谓效应等等问题。可是很多研究提出的概念名词似乎很“炫”,却无法让我们明白到底具体是什么现象,去哪里观察记录它。说得天花乱坠,最终得出的结论肯定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可证伪性(你说了就算),这样的研究我认为不是自然科学基金应该资助的。虽然对于管理学研究而言,很多人要来否定计量的导向,但如果你是带有更多观念性的、纯理论的研究,应该申请社科基金。因此,请交代清你要如何观察、记录你要探讨的现象和问题,不要因为是管理学科,就拼命整词来糊弄,花言巧语、含糊其辞、混淆视线。当然,有时候是研究者本身的研究经验不足、思考提炼不够,不一定是主观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9:


首次评完基金后的感觉,可能与其他人的观点不符,仅供参考。

1:创新是灵魂:好的本子一眼就能看出创新点是什么,虽然还不能相信他们是否真能实现。一些拥有丰富科研成果的朋友,特别容易将基金申请写成跟踪性研究。虽然需要研究基础,但是基金强调的是创新,而不是锦上添花。基础属于过去,未来才属于基金。

2:题目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此话不假。好的本子能通过题目直接反映出他们创新的灵魂所在。就像与人交谈一样,如果双目无神,或者左顾右盼,则很难激起别人与之交谈的兴趣,更别说深入了解了。

3:关键问题是眼珠子:有了好的眼睛,还必须要有配好的眼珠子才有神韵。通常来说,题目最好能直接针对关键问题,并配合的天衣无缝,这样会一目了然。好的本子让人对其关键问题确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给人的感觉真是一个问题,而且该问题得到解决后,切实能够达到申请者提出的目标,至少在逻辑上给人以信服的感觉。一些朋友特别容易将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关键问题混为一谈,甚至是他们三者之间换一个说法。因此,至少说明申请者没有在逻辑上想清楚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要想获得读者的认同还是很难的。

4:摘要是脸面:有了一对会说话的眼睛,如果与脸面不协调,也会显得很难看。因此需要在脸面上精雕细琢。如果经常看女人化妆的话,就会明白需要在脸面上花多少功夫了。因此,在脸面上投入多少精力都是值得的。

5:研究方案是双手:双手无论如何灵巧,都需要勤劳运作才能结出果实。因此,需要尽可能丰富手中的工具,并且展示其强大的威力。宝剑亮出来,不由得别人不信。只有底气不足,才会显得遮遮掩掩,似是而非。

6:研究基础是双腿:无论如何,需要表明双腿是有耐力的,是足够强壮到支撑整个身体的。即使目前不够强壮,也要表明根基是稳固的,通过合适的训练是能够跑完全程的。科研是马拉松式,不是百米冲刺。

个人觉得像这样能一气呵成,融成一体的本子的确少见,总有一些残缺与遗憾。仅以此自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0:


本人去年中的青年项目,没想到今年就被自科基金委拉来当评委了。周五收到十二分项目申请书,要求周日就交。真是催命啊,为啥不能早点给我们?后来一想,全国那么多申请人,评审时间拖得过长,难免给某些寻摸歪主意的人留下较多操作时间和空间,早点交工说不定可以多一点公平呢!这么想我也就对基金委多一点点理解了。废话少说,评完后谈点体会。

1,真没看出面上项目申请者比青年项目强在哪里。多年来就传说面上项目水平普遍不如青年项目,原来不是空穴来风。当然,有可能该现象主要存在管理口的。

2,时间很紧,我只用了两个多小时把十二份申请书的课题申请人的简历浏览一遍就决定pass掉四五份了。因为以前的成果明显太弱了,我没有理由相信你以后能做出好的成果,至于我的评议内容,主要是为了凑够理由而已,实话实话我没有花太多时间仔细去看他们的标书。

3,碰到两份申请书写得不错的,但申请人显然功成名就不怎么做研究了,近几年成果寥寥而且早年研究成果跟申请书中拟研究项目几乎毫无关联度。注意,我不仅看的是研究方向的关联度,更重要看的是研究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上的关联度。我都怀疑申报书是不是申请人自己写的了,你从来不研究这些东西凭啥搞搞出这么份申报书?对这类人,名气再大我也坚决pass掉。

4,就剩下大概五六份了。基金委规定资助率15%,最多只能给30%建议资助。所以要反复比照着看,pass掉谁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个是最费心的。花了很长时间,看选题、看创新点、看研究内容是否明确、看技术路线是否清晰,也看研究成果是否过硬,反正挑着明显不足的就pass掉,最后非常艰难的挑出三份建议资助的。

从我个人的感觉看,评议时间很短,我们根本没有太多时间仔细去看申报书。而且评议的内容不可能是我们这些评委都熟悉的,即使细看就一定能看出名堂?所以,我坚持把前期成果放在最重要位置,尽量对申报书的内容少做班门弄斧式的评价。至于其他评委什么偏好,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凭良心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

***************************************************************************

看到一些朋友对我的评审方式提出了批评,我就为自己辩护几句吧!

1,我坚持把前期成果作为最重要的评议标准,标书质量作为参考。这是我根据自己以及我周围同事申请各类项目的实际体会做出的决定。众所周知,“重申请轻研究”是各类项目申请中最受人诟病的问题,在我们管理口该现象尤为突出。我本人就知道一些学术成果非常牛的人,因为标书不符合评议人口味而屡投不中,不少人戏称中标与否看运气,跟申请人实际学术水平无关。这种现象严重动摇了大家特别是青年学者对国家级课题公正和公平的信心。所以,我坚定地认为前期成果是最能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的。

本栏目最近更新

2013年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名单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统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评审经验总结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年度资助项目统计资料
科技界众多潜规则曝光:经费分配存四大怪状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评审,经验,总结,申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service#environmentor.cn(请将#改为@)。

来源:环境人  作者:Environmentor  (环境人 Environmentor.Cn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评论在审核通过后才会显示